我在過去因工作和意外導至頸椎間盤突出,壓迫左手神經線,神經痛令我痛不欲生。最終能夠康復9成以上,並對自身健康提升了覺察,感恩這副身軀得來不易,每樣零件都沒有後備,無法替換。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愛護。
近日開始寫文,借此機會寫下本文,分享經驗,希望同路人都能好好康復,亦讓我警剔不要忘記這位「老朋友」,要及時維護。
我如何弄致頸椎間盤突出
這是 2017 年左右的事了,老實說我也不是很確認導致椎間盤突出的唯一原因。當年不是意外立即發生。前後應該有幾日。
當年我放工常坐巴士,車程近一小時,所以經常會在車上睡覺。那時頭常常垂下,只要巴士來一個重剎,我個頭便會揮動一下,後來物理治療師講這是「馬鞭式創傷」。
當時有一朝早起身肩膊變得超緊。我那時常常「訓勵頸」,以為只是普通「訓勵頸」,用按摩膏搽一下,拉拉筋便可以。怎知道它愈來愈痛。。。
可怕的痛 – 頸椎間盤突出令我痛不欲生
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痛唔係講玩,我當時真的痛不欲生,真的哭了出來。
我的症狀相當嚴重,左手無法舉高超過一半,只能做到這樣:

而且還有 24 小時不間斷的痛。大家都試過手錚撞到牆然後又痺又痛吧。我這痛感就是類似,由頸椎開始到手指尖都是這種痛,不會中止。
尋醫,物理治療
致電保險經紀確認了是否受保,便立即約見骨科醫生。骨醫會叫你照 X 光或磁力共振診斷去確認嚴重性,我當時是頸椎 C5 C6 的椎間盤突出,壓迫左手神經線。
他會開藥給你,主要是止痛藥(當然!)。藥名沒有記錯的話叫 Celebrex 痛博士。(網上查到別名:塞來昔布,希樂葆,Celecoxib 等)。老實說這些藥只能減輕少少痛楚,作用甚微。
如果沒有記錯,還有些維他命 B12。連特效藥都沒有用,就不要指望這些 B12 能幫到了。(這裡我打擊各藥廠,保健品商家!)
所有骨醫都是刀手,主打開刀做手術將突出的椎間盤取出。。這是非常嚴重的創傷入侵性手術,建議你要多約見幾個醫生拿取第二,甚至三個意見。你也可以考慮先做保守治療(物理治療等),如果沒有效果才考慮手術。我當時是拒絕了做手術的。
骨醫通常附設物理治療服務(可能會較貴),我也跟隨建議做了幾節治療。但其實你可以找其他的物理治療師的。只要你手持骨醫開出的轉介信(有效期好似 3 個月內發出或是半年),其他持牌的物理治療師也可以跟進你的情況。所以你可以網上找其他的物理治療師。
在此講一下衰的物理治療師。有一位在旺角中心姓劉的男醫師(未知現在是否仍執業)。當時我是絕望中,做完第一次治療後當然想問多一些資料,例如問他我當時的症狀是否已傷及中樞神經等,他居然不耐煩幾句便打發我走。我記得當時情緒是憤憤不平的,好像說了「一個唔得搵第二個之類」的說話。而且他的物理治療診所居然有投資書籍,實在有點違和感。有緣的讀者可以參考。
後來找到一位較好的物理治療師,我記得最初一星期做 3 次治療,後來 2 次,後來 1 次。前後應有15~20次,治療費好像超過一萬。起初時他說我的情形算是嚴重,最後我能康復 9 成以上算是難能可貴。
物理治療會做什麼?
如果是老派的物理治療,必定是紅外線消炎,超聲波消炎,手法按摩放鬆,拉頸,或許有個小拔罐?(忘記了有沒有)。
近年的物理治療好似添加了一些新療法,如熱拔罐,走罐,針灸,筋膜刀,整脊等等。
個人經驗而言這些新療法非常有效。但謹記不要亂找醫師,性命攸關。(這裡我打擊 IG FB 廣告!)
做物理治療可以幫助你回復肌肉,軟組織間的張力平衡。從而讓椎間盤的壓力減低,而拉頸稍為將頸骨拉開,讓流出的椎間盤液體有機會收回兩塊椎骨之間的軟骨盤中。這個過程需要長時間,年輕的人復原得較好,因為軟骨盤仍較柔軟。

頸椎間盤突出康復其間可以做什麼?
除了做物理治療,自己也有很多東西可以做。最基本是多活動,不要長時間固定不動。
而每位物理治療師都會建議一些拉筋伸展動作,每天都拉伸,覺得繃緊便拉伸都有幫助。
以下我加入一些個人見解,讓同路人都可以回復得更好。
保持對身體的覺察
頸椎間盤突出的康復不能單靠物理治療的「治療」,更重要的是日常如何對待身體。我最深的體會是 — 對身體的覺察。日常的站、坐、步行、睡甚至工作的姿態,都會直接影響頸椎。
頭部的重量大約 4-5 公斤,當你的頭部前傾 15 度時,頸椎和肩膊所承受的壓力已經增加到 12 公斤,若是 30 度則增加至 18 公斤。要盡量減少身體的負荷,就要讓頭保持在身體的正中線上,而不是無意識地前傾或歪向一側。
當我找到「平衡點」時,確實上身會有種放鬆的感受,要觀察很細微才能感受到,相當舒暢。就好像這條短片:
很多日常行為其實都在無形中影響頸椎健康,這是我當時康復後才深刻體會到的。
日常中注意動作與行為
一。避免頭部過度前傾的動作
所有需要低頭的行為,例如看手機、打電腦、煮飯備料、看電視電影等,都要特別注意。我會盡量將手機舉到與視線平行的位置,減少低頭的次數和時間。如果需要長時間低頭,我會縮起下巴,讓頸椎前後的肌肉共同分擔頭部的重量。
二。保持「直」
站立時要挺胸收腹,雙肩放鬆。
坐下時仍要挺直腰背,絕不翹腳。
睡覺時盡量仰睡。
三。鍛鍊、拉筋、伸展與放鬆
拉筋是康復期間非常重要的一環。我現在每天睡前都會拉筋,特別針對以下肌肉群:
胸大肌、胸小肌:前側肌肉過於緊繃,會將肩膊向前扯,形成「圓肩」,增加頸椎的壓力。
斜方肌、提肩胛肌:長時間用電腦(特別是用滑鼠!)、打機,這些肌肉很容易變得僵硬。這些肌肉的緊張會直接影響頸部的靈活性。
背菱形肌、後三角肌:鍛鍊這些肌肉,令向前扯和向後拉的平衡得以舒緩,幫助改善姿勢,減輕頸椎的負擔。
同時,物理治療師教導我可以做「八段錦」的頭兩式,正好可以伸展神經線(對,神經線也可以伸展)
第一式 兩手托天理三焦
第二式 左右開弓似射雕
四。使用按摩膏
每當感到有少少繃緊時,在繃緊的位置輕輕塗上按摩膏,不必用力按壓的,因為它的效果是化學反應。
當然,配合些手法按摩也無妨。
按摩膏的主要有效成份是水楊酸甲脂(Methyl salicylate),根據一眾AI工具回應:
鎮痛作用:水楊酸甲酯具有局部鎮痛作用,可以緩解肌肉和關節的疼痛。它通過滲透皮膚,刺激局部血液循環,從而減輕疼痛感。
抗炎作用:水楊酸甲酯具有抗炎特性,可以減輕炎症反應,緩解腫脹和疼痛。
促進血液循環:水楊酸甲酯可以擴張皮膚血管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從而加速癒合過程。
五。絕招:筋膜刀 / 刮痧
上文提到物理治療時有用筋膜刀,我偷偷學習了醫師的手法,後來在情況轉差時,自行在刮一刮放鬆軟組織。
這個很有效果,眼看著一片紫紅色的皮膚,內裏組織感覺到鬆弛,相當舒服。
不過,使用時要特別小心。近幾個月開始不太敢用呢個方法,因為見到有報導有人因刮痧而死。建議先請專業人士指導。
頸椎間盤突出會完全康復嗎?仍有困擾,但可控。
意外至今己有7年多,我會說已經康復,但不是 100%。最多 95% 吧。
明顯的不適有:
一。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,左手會痺痛。很多時坐椅都會有頭枕,但是這些頭枕反而令我更不適。
二。垂直上下跳動時,左手會感到麻。因為跳動時頸椎受到額外壓力。
三。左手垂下拿重物時,會感到C5 C6頸椎附近有麻痺。這尚算正常反應吧。
四。左手將頭向左拉(伸展右斜方肌)時,會「感覺」呼吸不順,但呼吸率時正常的。
五。保養稍差時,向右側睡,(右手尾指,左手指公,兩腳腳面)會同時發麻。向左側睡則會感到左手發麻。
這些感覺已成為我的「老朋友」了,一生都趕不走。時刻提醒我要好好保養我唯一的身體。
後記
寫這篇文章之際剛好在 Facebook 遇到這個 post – 《相信人體偉大的自癒力》
像嚴重的椎間盤突出,統計一年後竟然有50%完全自動吸收了,82%明顯縮小(el Barzouhi A, 2013)(圖)因此有近8成病人因自癒力而不必血光之災了。
我覺得上天是有心讓我看到的,發現之時有點「打冷震」,因為我從沒看他的文章。現分享全文如下:
上一篇我提到MIT神經外科醫師Goobie對於治療成果失望而離職。讓我想起天下文化出版的這本書「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」。
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,此書英文叫「Complication 」,直譯應該叫「併發症」。作者說:「醫學沒有那麼完美,也沒有那麼神奇。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,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,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。」
沒錯,但病家並不瞭解,常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,外科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,反而該堅持立場,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。
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,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,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。他說:「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,提供的資訊愈豐富,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。」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「腰椎滑脫」來規勸病人,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,但他從來不想開刀,而且照常打網球。「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,可以與它共存,試著去忍受它。」
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少之有少。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,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。
德國一項調查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想接受手術,83%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,手術是多餘的。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,74%醫師也不開刀;64%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;57%拒絕網球肘手術。這些外科醫師寧可相信「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,才是上策。」(朱樹勳, 2008)
台語說「死道友不可死貧道」,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,這就是為什麼幫人開近視手術的眼科醫師自己卻戴著眼鏡的道理。
許多手術是必要的,是救命的,這些手術一定要做。但有些手術稱為elective surgery(一般翻譯為自願選擇的手術)如整形,抽脂,減肥縮胃,含多數脊椎手術等。
正如Goobie 所說,有些他約好要開刀的病人竟然自己好了,其實那是因為人體自己偉大的自癒力。
像嚴重的椎間盤突出,統計一年後竟然有50%完全自動吸收了,82%明顯縮小(el Barzouhi A, 2013)(圖)因此有近8成病人因自癒力而不必血光之災了。
各位要相信自己的自癒力,不必完全依賴藥物手術。
#追蹤簡醫師,獲得有趣有用醫學知識